图片
2025大吉
NEW YEAR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正的功夫修炼,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更需要内在的领悟。只有将“求”与“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在勤奋努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
图片
关注武宗
学
天下武功
图片
图片
形意拳 起落钻崩处·五行任纵横
图片
图片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形意拳“三体式”桩功,前辈拳家将其誉为“入道之门”、“形意母式”,足见其在整个形意拳体系中的根基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固定姿势,而是开启形意拳奥秘的钥匙,是修炼者从外形模仿走向内意通达的必经之路。历代传承中,其外形架势虽因师承、地域与个人体悟而略有差异,但其内蕴的理法与追求的境界,却始终如一。要真正理解形意拳的精髓,就必须从这个看似简单枯燥的桩功入手,深入其里,究其精微,方能体会“万法出于三体式”的真谛 。
根本之理:阴阳三才,体用之源
形意拳的理论构建,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医理之中。所谓“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这不仅是宇宙生成的朴素唯物观,也成为了形意拳修炼的根本法则。形意拳中的“三体”,即是“三才”,将人体喻为一个“小天地”,涵盖了上、中、下三盘,统括了周身上下内外 。而“阴阳”之说,则贯穿于拳术的每一个细节,如上下、内外、前后、左右、动静、虚实、刚柔、束展等,无不体现着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的关系。
祖国医学经典《内经》中提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句话道出了阴阳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形意拳正是借用这一机理,来实现健体、练功与实战的目的。其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论述,更是直接点明了内外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与拳术所追求的“内外合一”不谋而合 。站三体式桩,正是从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入手,通过特定的身法结构,使身体内外各部建立起协调统一的联系,为后续修炼中掌握“变化”、控制“生杀”、通达“神明”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三体式桩功就是将这些古老智慧从理论转化为身体实践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精微练法:身形意气的凝练与统一
三体式的练习,绝非简单的摆架子,其间蕴含着极为丰富和细致的要求,每一个细节都指向着特定的功用。练习者需从无极式开始,平心静气,而后缓缓转入三体式的定式。
其站立姿态,通常采“三七步”,重心偏于后腿,前后脚的距离大约是两脚半长,形成稳固而不失灵活的支撑结构 。双脚脚趾有向下抓地的意念,仿佛树根深植于大地,而脚心则要微微空含,以便于气血流通和劲力上传 。两腿膝盖微曲,有相互内扣之意,胯部要向内裹,臀部要敛收,肛门要微微上提,这便是所谓的“裹胯”与“提肛”,旨在使下盘稳固,腰胯合一 。特别是尚云祥一脉所传的“夹剪腿三七劲”,更强调两腿间既对争又相合的劲力,难度极大,但功成后下盘稳如泰山 。
身躯部分,要求“含胸拔背”。含胸并非前倾凹胸,而是胸部要微微内收,使气机能够下沉;拔背也不是挺直僵硬,而是意想后背脊骨节节拔开,形成一个饱满的弧度,如同弓背,蓄势待发 。同时,双肩要松沉,两肘要向下坠,切忌耸肩架肘,如此方能力由脊发,顺达于梢节 。腰部要塌,但不是软塌,而是要保持腰椎的正直,使上下之气贯通无阻。“龙折身”,即是指身躯如龙,三折九曲,在拧裹之中保持中正,蕴含着极大的弹性和动能 。
头部要正直,有向上顶领之意,下颏则需向内微收,使颈项自然竖直,打通督脉,提振精神 。口要微闭,舌尖轻轻顶住上腭,此举能沟通任督二脉,促进津液生发。双目平视远方,神情自然,意念专注而又不执着。
手臂的姿势尤为关键。前手探出,状如虎爪,手指自然张开而又内含抓扣之力,掌心或内扣或外撑,手腕坐住,与肩同高或略低,肘关节微曲下坠,整条手臂充满拧裹的劲力,时刻保持着向前顶撑的意念 。后手则置于丹田附近,与前手形成呼应,共同维持周身的平衡与整体劲。前辈拳家总结的“三顶、三扣、三圆”之说,更是对细节的精妙概括。“三顶”指头向上顶,舌顶上腭,手掌向前顶;“三扣”指牙齿轻叩,手指、脚趾如钩扣物;“三圆”则指虎口、手心、手背都要有圆撑之意 。这些要领的集合,使得整个桩架外形沉稳,内里却充满了相互争拉的矛盾劲,形成了“静中有动”的独特状态 。
内修心法:呼吸与意念的交融
如果说外形是三体式的骨架,那么呼吸与意念就是其灵魂。初练之时,呼吸应顺其自然,以深、长、细、匀为要,切不可强行憋气,以免气血瘀滞 。随着功夫的深入,练习者会自然过渡到腹式呼吸。
在更为精进的阶段,形意拳的修炼会采用“逆腹式呼吸法”。此法与常人呼吸相反,吸气时,意念引导清气下行,小腹随之自然内收;呼气时,气沉丹田,小腹则自然向外隆起 。这种呼吸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丹田区域的能量,增强腹压,为爆发内劲提供动力。然而,练习此法必须循序渐进,在身体完全放松、心意平和的状态下进行,以意领气,而非以力使气,否则极易出偏 。意念要轻柔地“敷”在呼吸上,感受气息在体内的运行,但又不过分执着于“气感”,做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
意念的引导在站桩中至关重要。桩功虽外形不动,内里却是“意”的千变万化。意念要遍布全身,上至头顶,下达涌泉,远至指尖,无处不在。可以想象自己如同一棵大树,双脚是根,深深扎入地下,身躯是干,挺拔而上,双臂是枝,向外延伸。又可想象自己身处大水之中,周身承受着水的压力,身体各处都需生出与之对抗的撑力。这种意念的运用,正是为了培养“整劲”,即周身完整一气、一动无不动的协调力量 。尚云祥宗师所追求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及“动静不分,意性如一”的境界,正是指通过桩功,将意念与身体机能高度融合,达到一种无需思考、一触即发的灵敏状态 。
三体式桩功的修炼,其效益是多方面的,它既是养生祛病之法,又是技击实战之基。
从养生的角度看,三体式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呼吸,对全身的筋骨、关节、肌肉进行深度的调整与拉伸。其“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要求,能够有效地调整脊柱,改善脏腑器官的位置与功能,所谓“调整五内”,即是指此。配合深长的呼吸,特别是横膈膜的运动,能对内脏进行柔和的按摩,促进气血循环与新陈代谢,对于许多慢性病症都有着显著的调理作用。
更为独特的是形意拳“惊起四梢”的练法。所谓“四梢”,即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指(趾)为筋梢,齿为骨梢。在站桩时,通过意念的激发,如“发欲冲冠、舌欲摧齿、甲欲透骨、齿欲断筋”,可以极大地调动人体的精神与潜能。当“四梢齐”,则心神振奋,内劲自生,气势也随之倍增。这种精神威力的培养,在实战中能够起到震慑对手、未触先溃的效果,是制胜的重要因素。
从技击的角度看,三体式桩功的深层应用体现在它为所有动态技术提供了坚实的能量基础和结构支持。桩功所练就的“整劲”,是形意拳发力的核心。通过站桩,身体学会了如何将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脚、腿、腰、脊、肩、肘、手,层层传递并整合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过程,就是“力由根起,节节贯穿”。
三体式本身就是一个攻防兼备的“技击之阵势” 。它的结构稳定,便于发力,同时又蕴含着灵活的变化。从三体式这个静态的“母式”出发,可以演化出形意拳的各种动态技法。例如,形意五行拳中的劈拳,其动作完成后的定式,就是一个标准的三体式 。可以说,劈拳就是三体式在运动中的展现,它将桩功中蕴含的上下力、开合力、拧裹力,通过步法的移动完整地释放出来。而崩拳的迅猛穿透,则来源于桩功中练就的腰胯合一与丹田爆发力 。
从桩功到技击的转化,并非一个简单的“从A动作到B动作”的机械过程,而是一种能力的迁移。桩功培养的是一种身体状态和发力习惯。当练习者在桩功中体会到了周身一家的感觉,找到了劲力顺达的路径,那么在实战中,无论面对何种情况,身体都能本能地、快速地组织起有效的攻防结构。对手的来力,会被我方稳固的桩架结构所化解和传导;我方的发力,则能瞬间调动全身的力量,如山崩地裂般作用于一点。尚云祥先生一站,任人推不动、踹不倒,甚至能将发力踹击者反弹出丈外,正是因为他的身体已经通过千锤百炼的桩功,化为一个反应灵敏、结构完整的能量体,任何外力都会触发其整体的反弹力。这便是三体式桩功在技击中的最高体现——不是一招一式的应用,而是将身体练成一个无时无刻不处于最佳攻防状态的活的武器。
所以,形意拳的三体式桩功,远非一个简单的起始姿势。它承载着拳术的哲学思想,内含着精微的身心要领,是连接养生与技击的桥梁。它要求修炼者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日复一日地去站、去体会,从外形的正,到内气的通,再到意念的活,最终达到形、意、气三者的高度统一。只有深入其中,方能真正理解为何前辈会说,站好了三体式,才算真正踏入了形意拳的大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